今天是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,欢迎光临本站 

资讯动态

士大夫收藏与中国收藏文化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17/8/21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
近日,亚洲艺术品商学院邀请著名文化学者、收藏家刘锡荣先生与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了士大夫的文化投资,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,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士大夫收藏与中国收藏文化。

文人收藏的背景

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。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,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、艺术的创造者、传承者。在中国,文人收藏有着悠久的历史,每个时代的士大夫对艺术品有不同的收藏观念和审美趋向。收藏传统形成金石、文玩、钱币、书画、书法等等,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士大夫们的收藏也有所不同。

在艺术史上,宋徽宗宣和年间,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。除了器物考古学领域出了《宣和博古图》之外,绘画艺术领域则有《宣和画谱》,书法艺术有《宣和书谱》,茶艺有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,棋牌艺术有《宣和牙牌谱》,玩赏石类收藏有《宣和石谱》。宋代是中国士大夫收藏热是最重要的朝代之一,其表现有三。


▲ 宣和画谱

宋人说收藏,有一个专门的名词:“博古”。考“博古”之意,既有鉴赏古器、古玩的意思,也包含了“博古通今”的意义。作为收藏热的体现,宋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“博古图”。宋朝博古图主要有两大类,一种是金石学著作中摹绘古器形制的插图;另一种是描绘收藏者鉴赏文物古玩情景的卷轴画。为了叙述方便,我们不妨将前者叫做“博古图谱”,将后者叫做“博古图轴(卷)”,博古图谱是宋代金石学非常发达的副产品。除了宋代之外,在之后的晚明社会中的收藏热上也多有博古图轴问世,如仇英画有《竹院品古图》,崔子忠画有《桐荫博古图》,张翀画有《育鉴图》,杜堇画有《玩古图》,尤求画有《品古图》。有意思的是,明代画家笔下的博古图轴,多为临摹、模仿宋人作品(一些学者提出,上引宋代博古图轴当为明人仿作),或者干脆以宋人鉴赏古器为题材,仿佛宋朝就是明人描绘繁华世象的一面镜子。


▲ 刘松年《博古图》

宋代收藏热的另一个表现,是出现了热闹的古玩市场,古器成为价值不菲的商品。据叶梦得《避署录话》,宋徽宗宣和年间,因皇家“尚古器”,士大夫之家竞献所藏文物,“而好事者复争寻求,不较重价,一器有直千缗者。利之所趋,人竞搜剔山泽,发掘冢墓,无所不至。往往数千载藏,一旦皆见,不可胜数矣。”蔡絛《铁围山丛谈》也载,“世既知其所以贵爱,故有得一器,其直为钱数十万,后动至百万不翅者。于是天下冢墓,破伐殆尽矣。”为了发掘到古器,卖个好价钱,民间甚至刮起盗墓之风。

▲ 仇英《竹院品古图》

  宋代收藏热的第三个表征,是涌现了一大批收藏家。名单我们能够列出一长串:刘敞、欧阳修、夏竦、李建中、吕大临、王晋卿、李公麟、苏轼、米芾、赵明诚、贾似道、洪迈、赵孟坚、单炜等等。这些收藏家收藏的也不一样,刘敞藏有“先秦鼎彝数十”;欧阳修“喜集往古石刻”;夏竦“性好古器奇珍宝玩。每燕处,则出所秘者,施青毡列于前,偃卧牙床,瞻视终日而罢”;李建中“好古勤学,多藏古器名画”;王晋卿“藏古今法书名画,常以古人所画山水置于几案屋壁间,以为胜玩”;李公麟“平日博求钟鼎古器,圭璧宝玩,森然满家”;米芾“遇古器物、书画则极力求取,必得乃已”;贾似道“广收奇玩珍宝”;洪迈“家蓄古彝器百种”;赵孟坚“多藏三代以来金石名迹,遇其会意时,虽倾囊易之不靳也”;单炜“好古博雅,所蓄奇玩甚富,乃精于辨别,平生俸入,尽费于此”。

宋代之所以会产生收藏热的是由于这里有时代思潮在推动的因素,并且社会的安定、商业的发展、生活的富足、文化的进步,也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。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,与其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
政治与经济决定收藏市场的繁荣

除了文化,经济与政治也是影响收藏市场的重要因素。知名书画收藏家刘文杰先生曾经提出:“从中国书画鉴藏史上讲,中国有五次收藏高潮”,第一次是宋朝,第二次是明朝,第三次是清代乾隆年间,第四次是清末民国时期,“以1993年中国成立收藏家协会为标志,中国进入了第五次收藏高潮”。

无独有偶,另一位知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也认为,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五次“收藏热”,第一次是北宋时期,第二次是晚明时期,第三次是“康乾盛世”,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,“第五次就是今天,每一个普通收藏者都可以感受到收藏带来的愉悦”。

也有学者说,纵观历史,收藏热潮出现过三次,分别是北宋末年、清代康熙年间与清末民初。但不管是多少次,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,“宋代”和“清代”是收藏史上发展最繁盛的两个时期,同时也是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朝代。


▲《宋人博古图》

宋代是我国文物收藏和研究的一个高峰,重视收藏的庶民化、艺术化和商品化。当时汴京颇有名气的潘楼下面热闹非凡,大相国寺更是商贾云集的中心市场,也就是古玩书画文物的专业市场。民间流行金石书画的赏鉴收藏,已有骨董行。士大夫竞尚收藏,欧阳修收藏历代石刻拓本;李公麟收藏古代铜器,并对夏商以来的钟鼎尊彝进行研究,考定世次,辨别款识。并且,在宋朝对于物权归属的立法,居民在官地或自家土地发现地下“宿藏物”,可自动获得其所有权:“诸官地内得宿藏物者,听收”;如果在他人土地发现“宿藏物”,则需与业主平分所得物的价值:“凡人于他人地内得宿藏物者,依令合与地主中分”;如果发掘到国家保护性文物,则要求送官,官府再给予相应的报酬:“得古器锺鼎之类形制异于常者,依令送官、酬直。”这些立法规定,构成了宋代文物交易的法律基础。根据法条,“形制异于常”的保护性文物是不准许自由交易的,但一般的古器珍玩,显然可以自由流通于市场。这样的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藏热。

而清代,无论是收藏还是对藏品研究,均超过前代,成为中国收藏发展史中又一个重要时期。清高宗乾隆皇帝对文物搜藏最广,历代珍品无不囊括,包括各种古代铜器、卷轴书画、宝石玉器、缂丝、拓本等,不胜枚举,成为帝王中古代文物的集大成者,并奠定了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基础。乾隆皇帝嗜玉成癖,尤其喜好“三代”玉。清宫遗存的古代玉器,多数是乾隆时期收集的。乾隆皇帝还亲自进行古玉器的鉴别、定级,倡导对古玉的考证和仿古玉的制造。清代的民间收藏也很兴盛,从贵族官僚到殷实富户,都以收藏古物为时尚。不仅古董器物书画为人珍爱赏鉴,即使新出的小物件,若制作精良,可供清玩,能满足时人之需,也大有市场。


▲ 展子虔款《游春图》上有乾隆题款


▲ 清乾隆款青玉刻诗大碗

在经济上,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:“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,我国经济、文化的发展,居于世界的最前列,是当时最为先进、最为文明的国家。”而清乾隆至晚清年间则同样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经济富裕,文教旺盛,文物购藏活动十分活跃的朝代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:
18005627822

请扫描二维码
打开手机站

[向上]